广东蒸面做法?
先调制酱汁:把酱油2勺、蚝油1勺、白糖1勺、开水2勺装在碟子里搅拌均匀,等下去蒸一下(也可用微波炉叮一分钟)。
2、把菜心洗干净,切好,开水白灼一下,大概一两分钟就可以了。
3、准备一个鸡蛋面,用开水煮一下,面松开就可以了,不要太软,我喜欢吃硬的,因为等一下还要去蒸咧,所以不用太熟的。
4、猪肉提前用蒜子、蚝油、酱油、白糖、盐腌好,最好要腌制30分钟以上。
5、面捞上来装在碟子上用香油搅拌一下,再铺上薄薄的猪肉。
6、准备一包榨菜。(ps这种榨菜特别的好吃)
7、再铺上榨菜。喜欢多少就放多少。开水蒸6分钟后再把菜心放上去蒸5分钟就可以开吃啦。
8、淋上酱汁、撒上葱花就可以吃啦,香喷喷的好好吃。
1、主料:粘米粉150克 澄粉或生粉30克,盐1/4小匙,油1大匙,水500ML。
2、辅料:葱1根,蒜瓣2个,虾皮2勺,生抽1勺,白芝麻1勺,芝麻酱2勺。
3、锅中入油,炒香虾皮和蒜泥,盛出备用。
4、将粘米粉、生粉、盐、油(加油后肠粉会更滑)、水一起兑匀,放入葱花和炒好的虾皮蒜泥,搅拌均匀无颗粒(用打蛋器搅拌会让粉质更细腻)。
5、平盘中刷一层薄薄的油。将一勺米粉浆倒入平盘中,摇晃均匀,摆平。
6、蒸锅大火将水烧开,将平盘入蒸锅蒸2分钟即可。
准备食材:面条200克、猪肉50克、火腿20克、青菜50克、小葱1根、小米椒5克、八角5克、姜1块、蒜3瓣、盐1茶匙、鸡精5克、生抽5克、白胡椒5克、十三香5克、料酒1茶匙、香油1茶匙。
广东蒸肠粉蒸面做法?
先调制酱汁:把酱油2勺、蚝油1勺、白糖1勺、开水2勺装在碟子里搅拌均匀,等下去蒸一下(也可用微波炉叮一分钟)。
2、把菜心洗干净,切好,开水白灼一下,大概一两分钟就可以了。
3、准备一个鸡蛋面,用开水煮一下,面松开就可以了,不要太软,我喜欢吃硬的,因为等一下还要去蒸咧,所以不用太熟的。
4、猪肉提前用蒜子、蚝油、酱油、白糖、盐腌好,最好要腌制30分钟以上。
5、面捞上来装在碟子上用香油搅拌一下,再铺上薄薄的猪肉。
6、准备一包榨菜。(ps这种榨菜特别的好吃)
7、再铺上榨菜。喜欢多少就放多少。开水蒸6分钟后再把菜心放上去蒸5分钟就可以开吃啦。
8、淋上酱汁、撒上葱花就可以吃啦,香喷喷的好好吃。
1. 材料:肉馅,肠粉皮,生菜。
2. 将肠粉切长方块,在一边放肉馅。
3. 然后卷成一个卷。
4. 剩余肠粉皮以此类推。
5. 将卷好的肠粉放入开水锅里,大火蒸10分钟。
6. 再将生菜叶子烫一下捞出。
7. 生菜摆在肠粉2边,淋上麻油,酱油即可。
满族特色节日?
1、春节,是满族人民重要的传统节日。节前要做满族传统糕点—萨其玛,张贴对联、窗花、挂笺(按旗属分别贴红、黄、蓝、白色)、挂“福”字。***分发“神纸”之后,晚辈男子到族内各家“辞岁”。
除夕半夜子时,家家吃饺子,取“更岁饺子”之意。还要把一枚铜钱(富家有的用金钱小保及宝石等),暗放饺子中,谁吃到了则终岁大吉。
除夕,家家院内竖灯笼杆,高可达二丈,上扎松枝,高挂红灯,红灯至初六,夜夜不熄。宫廷中则于腊月二十四日悬挂“天灯”,至次年二月初三日出灯止。
2、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灯节”,满族除挂彩灯外,还制作“冰灯”,元宵节的主要内容不是吃元宵,而是观彩灯。满族聚居的市镇,街道上悬挂起成千上万只巧夺天工的彩灯。农村还有元宵节晚上“蒸面灯”之俗。晚清广州“羊城灯市”中,以旗人所制灯最为璀灿夺目,成为广州一种特产。
3、正月十六,北方各地满族妇女,盛行卧冰与“滚冰”,象征着去除晦气。
4、正月二十五“添仓”,祈求丰年。
5、二月初二“龙抬头”祈求风调雨顺。
6、三月三“开马绊”;清明节“祭墓”,上坟插柳。
7、端午节要外出踏青、击球、赛秋千等。近年来,各地满族多有庆祝“颁金节”的民俗:后金时期,皇太极于1635年农历10月13日,将族称定为“满洲”(或作曼殊、满殊),满族人把这一天作为满族的诞生日,举办满族“命名日”,即“颁金节”的庆祝活动。
满族的特色节日,颁金节。这个节日是满族的族庆之日。在农历的10月13日满足命名。所以是为了纪念满族的诞生。
上元节也就是俗称的元宵节,这是和我们汉族一样的。走百病,这是满族妇女的节日。添仓节仓。2月2就是俗称的龙抬头日。虫王节。中元节,开山节,腊八节还有小年。
满族的传统节日是颁金节,走百病,添仓节,虫王节。满族许多节日还受到汉族人影响,在今天也过一些汉文化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元宵节、二月二、端午节和中秋节。
满族忌杀狗、吃狗肉和用狗皮,不戴狗皮帽子。因为满族长期从事狞猎,狗乃不可缺少的“助手”,冬季还用狗拉爬犁,成为重要的工具。因此满族有敬犬之俗,平时对狗精心豢养,狗死埋葬,他们不打狗杀狗,不吃狗肉,不戴狗皮帽,不铺狗皮褥,外族人戴狗皮帽迸满族家,主人会不高兴。
有哪些省份过七月半?
河北省:南皮县七月十五携带水果、肉脯、酒、楮钱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扫。并持麻谷至田梗,称为“荐新”。广平县中元节以时鲜食物祭拜祖先,并准备果蔬、蒸羊送给外孙,称为“送羊”。清河县七月十五上坟祭扫,以蒸面羊赠送女儿。
山西省:永和县读书人於此日祭魁星。长子县的牧羊人家於中元节屠羊赛神,俗传如此可使羊只增加生产。又赠肉给诸亲戚,家贫无羊者则蒸面作羊形来代替。阳城县农家以麦屑作成猫、虎及五谷之形,於田间祭祀,称为“行田”。马邑县民中元节以麦面作儿童的形状,名为“面人”,互赠亲戚家的小孩。忻县农民於中元节在田梗上挂五色纸。
七月半即中元节,全国大部分地区都过,例如:云南、贵州、广西、广东、上海、山东、辽宁、吉林、北京等,以内地的中原地区传承较深厚。
中元节,是道教名称,民间世俗称为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节,佛教则称为盂兰盆节。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等。
它的诞生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祖灵崇拜以及相关时祭。七月乃吉祥月、孝亲月,七月半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稻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该节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
面条的品种?
面条的不同种类:
第一种是挂面。这种面条的制作工艺一般是将原材料处理一下,准备和面、压片然后再切条最后将其干燥包装,这样就成功制作出了我们平时市面上买到的成品挂面。
而这类面条则一般是以干燥的样子出现在我们面前,并且没有被反复拉过的工序,所以这挂面的口感相对来说比较软腻黏稠,并且在煮的过程中还会需走大量水分,煮熟后如果没有尽快食用它们还会继续吸水膨胀,几乎可以将锅里的水全部吸干。
第二种是拉面。说起这类面条来相信大家也非常熟悉,吃过的人应该也不在少数。拉面与挂面的区别就在于它是现做的,里面的拉字更是体现了这种面条的制作方法,主要是反复拉出来的,这也是制作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因为拉面多是现做,所以并不需要使用碱来中和,这种面条的口感就比较爽滑劲道,是许多人都非常喜欢吃的一种面条,现在拉面店也非常受大家的欢迎。
第三种是刀削面。这刀削面的形状是不规则的,一般是两边薄中间厚,这种面一般要在外面的小饭馆里面才能吃到,在家里自己做的人很少。
这种面最大的特点就是比较滑,可以说是软而不粘,吃起来也比较方便。这种面的吸水性并不很好,所以即便是放很长时间也不会发生什么形状上的变化。
不过刀削面虽然好吃但做起来却有些难度,需要有深厚的刀工,如果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很可能会出现刀被甩出去或者面被掉了的情况。
第四种是宽面。这宽面相对来说也是一种不规则形状的面条,除了形状不规则之外还比较细长,与刀削面相比要长上不少。
制作这种面还有一个特殊的地方,那就是和面需要使用盐水,不能使用普通清水,这也是这宽面与其他面最大的曲面,所以宽面吃起来非常爽滑,成面的方式也比较特殊,不是刀削也不用拉,而是先擀成面饼后再手撕。
第五种是碱面。说起这种面来大家可能比较陌生,这种面之所以叫做碱面是因为在制作的过程中为了中和面中的酸性所以加入了一些碱,这样会让面条变得韧性更好,而拉面这种现场制作的因为酸性本来就少,所以并不需要这一个步骤就可以达到韧性比较好的口感。